-
落实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保障建筑正常使用功能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我国发生多次强震,如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2022年青海门源地震、2022年泸定地震等,强震作用下建设工程损伤给震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工程建设领域加强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建造各环节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体系,在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1年9月1日施行后,为配合《条例》,清华大学、广州大学等有关单位编制《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提供合理可行的技术路径。05-15
2023
-
高层建筑采用基础隔震技术
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用地的日益短缺和建筑物高度的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筑物的坚固性和可靠性已成为人们衡量建筑物质量的关键因素。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基础隔震施工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加固之家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高层建筑采用基础隔震技术。
05-05
2023
-
减隔震技术适用范围和现阶段应用情况
减隔震技术并不是任何建筑结构都可以适用,例如土质相对较软,稳定性差的结构借助,则无法应用减隔震技术,并且如果建筑结构周期延长后,也十分容易促使建筑物产生共振,所以同样不适合应用减隔震技术。如果需要将减隔震技术应用在桥梁设计中,则需要先考虑减隔震技术是否可以应用在桥梁结构中,一般来说,只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则能够应用减隔震技术:①用于能量集中高频波;②应用高度不规则桥梁;③地区地表运动较为频繁。04-25
2023
-
防震减灾科普——走近减隔震技术
地震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90%以上源于建筑物倒塌。因此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做好工程抗震减灾工作,致力于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致力于提高建设工程的基础抗震能力。
减隔震技术即建筑隔震技术和建筑减震(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简称,是通过采用具有承载力的特殊材料和结构来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可能造成的破坏,是世界地震工程界推广应用较多的成熟的高新技术之一。
04-25
2023
-
2023年底前,我省将全面推行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为贯彻落实质量强省建设工作有关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强化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近日,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通知,决定依托现有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工改系统”)和省数字化审图系统(以下简称“审图系统”),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共享数据,计划于2023年底前,全面推行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数字化管理。04-20
2023
-
钻研减隔震技术撑起生命保护伞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人们重温汶川地震时期奋战在抗震一线的医生、解放军、救援抢险队和志愿者的动人故事,为英雄礼赞。这其中还有一群无名英雄,他们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抗震减震事业,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努力,他们就是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主要从事大跨空间结构抗震和减震理论研究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聂桂波,就是其中一员。
04-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