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防震减灾科普——走近减隔震技术

* 来源: 转载 * 作者: admin * 发表时间: 2023/04/25 13:56:36 * 浏览: 3442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造成24.2万人遇难、16.4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地震灾难。回望震后46载时光,防震减灾技术在不断开发和应用,为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社会应急避险能力,下面就城市建设当中的减隔震技术作简要介绍。

图片

图片

 地震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90%以上源于建筑物倒塌。因此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做好工程抗震减灾工作,致力于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致力于提高建设工程的基础抗震能力。

减隔震技术即建筑隔震技术和建筑减震(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简称,是通过采用具有承载力的特殊材料和结构来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可能造成的破坏,是世界地震工程界推广应用较多的成熟的高新技术之一。



图片

减隔震技术的原理


(↑点击以上视频观看↑)



图片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


图片 

“中国第一抗震楼”——汕头隔震楼

减隔震控制概念的建立,包括隔震、消能减震、被动与主动控制等理论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减隔震技术的真正发展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有关。

唐山大地震后第3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结构与抗震隔震减震控制专家周福霖在被毁废墟中发现有两栋4层砖楼屹立未倒、仅沿地面滑动约0.4米,因为墙体下面一层柔软的防水油毛毡让大楼逃过一劫。“如果只给建筑做硬抗地震不行,可以让房屋变‘柔软’,地震的时候让房屋柔性的滑动。”周福霖从滑动的房屋中找到灵感。随后出国留学的他,在1982年与导师一起做了一个隔震房屋地震震动台模拟试验——把安装隔震层的四层楼房屋模型放在震动台上,发现不隔震的房屋遇强震就被破坏,隔震的房屋却能承受9级或更强的地震。周福霖带着隔震减震新技术回国,1993年,在广东汕头市建成我国第一栋橡胶支座的8层隔震住宅,这也是当年世界最高的隔震住宅楼。在次年台湾海峡6.4级地震影响中,隔震楼在橡胶隔震层上缓慢摇摆,房屋结构在地震中保持弹性,没有任何损坏,只是轻微摆动。



图片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

图片

我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腹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生命线工程、现代化城市功能设施、城市高架道路、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如遭受破坏性地震的袭击,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采用隔震、减震等新型的抗震加固新技术和基于功能的抗震设计新理念,能够保证重要建筑“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安全要求。减隔震技术已在我市重要建(构)筑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图片

实例一:


图片图片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病房楼二期项目,采用黏滞阻尼墙(1000kN)76套,以达到减震效果。


图片

实例二:


图片图片

无锡内环高架、快速路高架及桥梁支座,普遍采用盆式隔震支座,以达到减震隔震效果。

图片

从多次破坏性地震灾后调查结果发现,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减轻地震作用,提升工程抗震能力,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震害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认识和运用减隔震技术对提升工程抗震水平、推动建筑抗震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来源:无锡住建
供稿:黄明林
审核:张   建
发布:徐 佳